望闻问切,源自于《黄帝内经》,是古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,望闻问切四诊合参、相互验证,从而得出疾病的诊断及辨证。望指望舌、望色、望舌苔、望目等;闻指闻声、闻气、闻臭;问指询问病史、病情、病因、病位、病机等,切指按照经络定位,通过脉诊、按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脉象、局部压痛点等。
相传,最早提出望闻问切的是《黄帝内经》作者之一黄帝,但确切的历史资料并无明确记载。按照《黄帝内经》的古籍记载,黄帝内经是由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组成的,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巨著之一,被誉为中医药学的“圣经”。据史书记载,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一个传说中的君主,相传他活动的年代已经追溯到公元前2697年至前2597年之间。因此,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,至少也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。
揭秘望闻问切之父,你知道吗?
望闻问切,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神秘的词语,那么这个词语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?
它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所提出,他在其著作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详细地提到了此法。这个方法主要是用来诊断疾病的。
所谓“望”,就是看病人的脸色、目光、言谈举止等方面,来判断病情;“闻”,就是嗅病人的气味,包括口臭、汗臭、呼吸气息等等;“问”,就是询问病人的病史、主诉等情况;“切”,就是通过把病人的脉象情况来判断病情,这被称为“望闻问切”四诊法。
从古至今,这个方法在医学领域一直都有广泛的应用,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。现代医学虽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,但是“望闻问切”四诊法的核心思想在当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有句话说得好:“医者必先自医”。目前,疫情依然严峻,我们应该注重日常健康,因为只有身体健康了,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。
来源:人民医学、知乎
谁提出了望闻问切?
望闻问切指的是在古代中国医学中,通过观察、闻听、询问和摸诊等方法,判断患者的病情的方法。而望、闻、问、切四种方法中,最早出现的是“望”。
我国古代医学经典《黄帝内经》中曾提到:“上古之时,周流天下,民无疾病。”说明在古代,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相当重视。同时,诸如“黄帝内经”这样的名著也记录了古代医学的历史。其中,“望诊”可以追溯到5,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,这也说明了我们历史悠久的医疗科学。
“望闻问切”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验与智慧,影响了许多后来医学家。如今,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了各种先进的检测技术,但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,仍旧被许多中医师所使用。
总之,望闻问切虽然源远流长,但现今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地位。